导航菜单
总会动态
经验交流
培训专栏
重大课题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会员风采
党建工作
先行先试资讯
关键字:
范 围: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广东社会建设“新招”迭出

时间:2015-3-5    阅读:1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根据中央关于重大改革事项先行试点的要求,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国务院决定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经济发展了,社会组织增加了,社会问题也必然随之越来越复杂和多元,“经济大省”广东的情况如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就该省社会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采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日前广东召开的全省社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获悉,针对该省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省不断加大规范力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围绕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广东省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固本强基的作用,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制定《关于开展全省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指导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开展试点等。

以点带面 推进社会建设工作创新

广州市“越秀区城市社区治理”项目,将全区分为1928个网格,整合67个部门的服务资源,形成智慧党建、电子政府、居民自治、机团共建和家庭服务“五位一体”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惠州“特色之家”项目,针对复退军人、流动商户和出租车司机等群体成立各种特色之家,引导相关群体自我管理、自主服务。

据了解,广东各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省社工委成员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完成了3批100个省级社会创新项目。在省级项目带动下,各地社工委纷纷推出各自的项目,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推进社会创新的良好局面。

广东的社会建设工作创新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广东制定了《2013年广东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工作要点》,提出了40项社会体制改革工作,并分解出423个重点推进的社会体制改革任务。广东还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法制化、制度化进程,以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巩固改革成果。如珠海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珠海市社会工作促进办法》,广州出台《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共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和《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等。

中山“2+8+N”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经验

中山市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经验,构建起独特的“2+8+N”模式。其中,“2”是指各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搭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四站”和“四室”,即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志愿者服务站、农技服务站、文体活动室、计生卫生室、治安警务室、法律服务室;“N”是指根据当地居民需要,组建若干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委员。特别委员是在村里居住3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或辖区异地务工人员推荐,经村(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截至2013年底,中山市90%以上的村(居)已组建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89个村居聘任特别委员,总数达252人。

在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社区服务中心,“80后”工作人员陈达荣告诉记者,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村民办理计划生育证明、申请民政补助等许多民生事项,只需在村服务中心提交表格、证件资料,工作人员就会帮村民办好,再电话通知村民来领取。同时,村里还把负责各项工作的人员姓名、电话制成联系卡,村民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办理进展情况。

“2012年中山设立特别委员制度,我是第一批担任特别委员的,去年我们村换届,我再次当选特别委员。”定居沙溪镇龙山村近10年的重庆人高勇说,他在沙溪开了家物流公司,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接触,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有一定威望,能再次当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和肯定。

据高勇介绍,身为协调委员会的特别委员,他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接访时间,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在村委会与外来务工人员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及时化解基层问题。他回忆说,有一年村里5辆外来务工人员的面包车被盗,失主打算集结老乡到政府闹事,幸亏他得知及时通知村委会,并不断做老乡们的思想工作,最终促成事件的圆满解决。

问起对特别委员制的评价,高勇直竖大拇指。“以前,当地人对待外地人就像防小偷一样。如今,村里几乎没有外地人、本地人的区别,大家都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群体。”高勇说,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特别委员的设立,正是有了特别委员搭建的沟通平台,才让外来人员在村居建设中有了一定话语权,让新居民们更有归属感。

“2+8+N”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十分强调“N”即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眼下,中山市建有村级社工站54个,驻站社工250多人,支持各村建立志愿服务队,同时鼓励民间社团登记成立社会组织,推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化,以社会组织为载体,融洽新老居民的关系,激活基层的活力。

如今,“2+8+N”模式已成为中山农村社区建设的样本模式,正在全市153个行政村铺开建设,力争2015年底在全市实现模式的高标准覆盖。新老中山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正由美丽愿景变为美好现实。

深圳“融益通” 填补“公益金融”空白

深圳建行携手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针对社工组织融资难问题,创新融资模式,推出全国首个公益特色产品——“融益贷”,以金融创新解决社会组织的政府购买支付延时和机构发展的资本支持问题。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融益通”,是借鉴尤努斯小额贷款银行和美国社区服务模式,并结合中国社会组织管理实践,在全国率先自主研发面向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创新实践项目。该项目推动银行等金融系统以金融工具为手段,为中国社会组织(包括社团、民间非盈利性机构)提供包括低息金融信贷等系列金融支持。

虽然是国内的首次尝试,但“融益通”项目以其前期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充分研究和对中国金融系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为项目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咨询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融益贷”是“融益通”项目产品之一,是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与中国建设银行参照小微企业供应贷和信用贷的思路和模式,为缺乏稳定资金但有一定社会实力的社会组织提供优惠利息的贷款。

目前,“融益贷”已进入实施阶段,同时以“网点对中心”的模式开展了“点对点”的服务。经过深圳市民政局社工处和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联合推荐,数家社工组织已成为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的合作客户。现首批授信总计1500万元,第二批授信预计3000万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融益贷”产品的创新,制度性地解决了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资本支持问题,将经济领域的成熟商业模式引入社会建设领域,为社工组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创造了中国社会组织在银行信用贷款的首个记录,填补了“公益金融”的空白。这对推动中国公益生态链的完善很有帮助。(皮泽红)

(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

广东社会建设“新招”迭出
 
版权所有:2009 珠海市社会组织总会 联系电话(投诉电话):0756-2621588
 粤ICP备12006250号